当前位置:兰台之家 > 兰台岁月
档案人生丨兰台追梦
发布时间:2023-12-27 19:17:41 | 2429 阅读

作者:贵州省锦屏县档案馆(史志办)龙令洌


三十二载的兰台生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有的触及心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给我增添慰籍和光亮,伴我且行且珍惜,一路追寻兰台梦想,执着前行……1991年8月份,我毕业分配到锦屏县九寨区彦洞乡工作,任乡政府文书兼统计员。进入工作岗位的头一件事,就是整理档案,通过整理乡里近几年积存档案,很快有了文书的样子。接下来,又被抽派到区公所,集中所辖乡镇历年积存文件档案,七八个新老秘书在一间大会议室里,埋头于乱槽槽的一堆又一摞的故纸里,弄得会议里灰尘扑扑,霉味刺鼻,那时晚上没电,靠煤油灯照明,一天下来擤出的鼻涕都是黑糊糊的。经过四个月努力,最终将1953年以来文件整理出二千多卷档案。1992年3月建并撤,我调配新建彦洞乡任临时党委秘书,负责起草新乡初建“两代会”党委、人大工作报告,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关键时刻凭着档案整理所积累掌握信息与线索,档案资料的“源头活水”,我顺利完成了任务,乡“两代会”通过工作报告。后来,乡党委又布置我赶写乡团代会工作报告,会上我被推荐当选为乡团委书记。依托团组织,我组织创办了彦洞乡机关报《杉乡传讯》,宣传政策,普及农业适用科技,并积极组织青年投身九寨山区综合开发,开发上山,科技出山,兴建农业种养殖样板示范点,创建“绿色银行”成效显著,被团县委表彰为“优秀团干”,推荐当选黔东南州八届团代会代表、团州委候补委员。个中经历,让我体会到了档案工作者的辛苦和价值,感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通过档案整理,给我提前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之后我先调县委办,后到卫生局,再到档案局,都是围着档案打转转,单位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每年及时将文件材料清理立卷归档的老习惯,在卫生局工作五年间,一个人累计整理档案达220多卷,也与《中国档案》杂志结下不解之缘,2011年纪念《中国档案》创刋60周年全国征文大赛中,我的应征文《〈中国档案>:我二十年的良师益友》被评为“二等奖”。这些年,征集抢救锦屏文书被县档案局(馆)列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目前征集已达6.4万多份。2009年,在贵州省档案局、省档案学会举办的“纪念建国60周年”档案学术论文评比中,我的论文《锦屏文书抢救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被评为“三等奖”。2010年2月,锦屏文书因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变身为“杉乡”靓丽魅力明片。锦屏文书从原来的无人关注,到如今万众瞩目,国家每年下拔专项抢救抢救经费。保护项目实施县从锦屏、天柱、黎平等周边五县扩大到如今的九个县。由于利益等因素驱使,锦屏文书国保名录称谓被随意更改,省档案局副局长张异莲在《贵州档案》和《贵州民族报》发表《谈“锦屏文书”称谓问题》,指出称谓混乱不利于文化品牌打造,我撰写《建议不要随意更改“锦屏文书”名录称谓》通过读者去信的形式,向《黔东南信息港》《黔东南社会科学》《人大论坛》《当代贵州》《中国档案》《光明日报》等新闻报刊媒体、分管档案副省长何力以及网上省长信箱反映问题,呼吁应引起重视。同时,民间伪造契约、非法交易、流失出境等情况发生,严重破坏了锦屏文书完整性、系统性,引起省州人大的关注与重视,州人大启动制定《保护条例》的相关工作。承蒙组织信任,把《黔东南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草案)》交给我起草,2014年6月我顺利完成任务,县将文本提交州人大。为排除文化品牌争议的干扰,州人人经过3年多调研论证等工作,终于在2018年11月29日获得省人大常委会议批准颁布,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保护地方文化品牌而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起草《条例》过程的思考,我所撰写的论文《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法治保障一一一以《黔东南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为例》,在州法学会举办的“首届新时代法治黔东南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锦屏文书,在我县半个多世纪的征集历经,可谓路漫漫而修远兮,上下求索者呕心沥血,其过程犹如凤凰涅槃。感于斯,我写了一篇叫《锦屏文书感怀》的短文,被《黔东南日报》“文化旅游”副刊发表,这篇短文还获得2014年国家档案局“走进档案”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后来我利用工作之余,采写不少锦屏文书稿子,有缘被《贵州档案》《云南档案》《文化广角》《贵州日报》《中国档案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刊物发表,有关锦屏文书新闻稿件连续两次在《中国文化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刊登。2008年,国家下达中央投资600万,地方投资1200多万元的锦屏文书特藏馆建设项目,起初明确在贵阳建设,后变更在凯里实施,为了项目能够落户锦屏建设,我通过各种渠道向省州相关部门反映和争取,积极向县领导建言献策,最后通过县信息督查专报的方式,我编写的《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在贵州省委办公厅2008年7月14日第18期《省委工作动态》刊用,省委领导阅后专门作了批示,最后特藏馆得以落户锦屏。锦屏文书特藏馆建设项目实施前,我负责组织拆迁工作,2015年7月即将竣工时,县里紧接着筹建锦屏文书特藏馆陈列展,我承担布展策划、图片搜集、实物征集和文案撰写等具体工作,我提出将“中国诚信精神、世界生态典范”作为展陈主题的建议也得到县领导的首肯。通过三个多月紧张施工,陈列展顺利通过验收,并于2015年国庆节举办首届“锦屏文书文化节暨贵州省旅发大会期间如期举行开馆典礼,我将锦屏文书宣传文稿整理编辑结集成15万字的《锦屏文书:走向世界的杉乡记忆》交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作为首届锦屏文书文化节和锦屏文书特藏馆开馆庆典的献礼,为此付出了我大量的心血。然而,真正对锦屏文书有感触,缘于一件自己的家事,一件出自我家族收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锦屏文书,是它让我领悟到了锦屏文书的无穷魅力,祖先穿越百年的生活智慧。2012年,家里准备在老屋基上建新房,挖基脚的时候,隔壁一邻居出来找茬子,嫌建的房子挨他家太近了、道路留得窄等,前来刁难阻工。寨中长者皆知,我老祖辈乐于做善事,在本寨附近的更我、更斗村名为“嶺港”的关山水口,出钱架了一座石墩木桥,以方便当地来往行人,直到现今木桥还由我们维修,急用木料时,桥附近山上的杉树尽管去砍,用不着与山主为招呼,你说为何?原来老祖辈们早就与山主搭成协议,立有字据给后人(就是现称的“锦屏文书”),早就把以后修桥要用的木料钱预先支付清了,那想得是多么超前、长远、周到呀!秉承先祖初心,我们兄弟四人2020年7月将“嶺港”的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以继续方便群众。我转眼一想,老屋会不会祖上也留有字据?后来仔细一找,果然有老屋的出卖契字据,屋地基是宗家将地基出卖与我高祖父的,所立字据的日期上,还盖有一枚官方四方红印章,还附有相关官方出具的买卖验税契。有契为据,纠纷自然解决了,新房子一年后在老屋基上建好了。“屋基出卖契”全文如下:“立卖屋地基字人宗文桥,今因家下要钱使用,无所出处,今间中平地基二干出卖,自己请中上门,问到本寨龙文燮承买为业,当日凭中三面议定,价钱贰仟捌佰肆十捌文,其钱亲手领足入手应用。其屋地基,上抵大蹬,下抵大路,左抵买主,右抵大路为界,四至分名(明),其屋地基贰间及与买主管业,自卖之后不得异言,恐口无凭立有卖字为据。凭中:龙金汉请笔:宗昌吉光绪贰拾捌年二月廿二日立。”有契为据,纠纷也便容易解决,过程就不必说了。一年后,新房子在老屋基上建好。每每回想此事,才真正懂得锦屏民间流传“宁烧我屋,莫烧我契”俗语的真正含义,才知道老百姓把锦屏文书视为宝贝,几百年得以留存的道理,以及不轻易以契约示人和不舍得交绐档案馆保管的保守原因了,因为每一份契约背后都记载和传承着一段家族兴衰史,珍藏一段人类生存智慧的历史记忆。这两年“6.9国际档案日”宣传,我都把对这件事的体会向大家讲述,与大伙分享,工作中常常有意识去倾听搜集来自老契约的故事,去品味来自每份锦屏文书里,老祖先留传下来的人生智慧。将人类的记忆、情感与智慧记录保存留予后人,让文明种子薪火相传,这是档案人的职责和价值追求,是所有档案人的中国梦。幸哉!我与档案同行,追寻兰台中国梦,无怨无悔……